文明创建

文明学校课程三:舌尖上浪费的背后——中国式浪费思考

  很多事令人费解,时间仅过了30年,与中国人祖祖辈辈为谋求温饱而奋斗的历史相比,30年只能算是一“眨眼”,怎就一“眨眼”的工夫,原还限额吃粮、菜色敷颜的人们,突然就疯狂地浪费了起来?仅丢弃在餐桌上的粮食就以百万吨计,浪费的资金更是难以数计。“舌尖上的浪费”,已被国人自己冠名为“中国式浪费”。一个国家、民族,若是不把大量财富用于再生产投资,而是热衷于挥霍浪费,那将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状况?民间素讲“富不过三代”,是指富裕起来的人家,如不坚守先辈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勤俭节约的美德,通常到第二、第三代,就会因浪费和挥霍导致家道中落。其实,一个家庭或家族是如此,一个国家或民族亦是如此。问题是,我们还远没富到第三代的份儿上,就连我们自己还在为实现整个民族的现代化努力奋斗,昔日饥饿和贫困的滋味仍然深嵌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里,而我们这一代人为什么就已开始制造出让世人惊异的“中国式浪费”?记者采访各界人士,探寻出现“中国式浪费”的深层原因。

  怎就能够忘了过去

  电影《一九四二》,让温饱多年的人们重温了一回缺粮时代,凡使用过“粮票”的观众,全都忆起过去缺粮的滋味儿。且不说解放前出生的那些老人们在战争岁月里如何常年忍饥挨饿,就是解放后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那些城里人,没经历过3年“节粮度荒”和“上山下乡”的,也经历过油粮定额供应、要凭粮票吃饭的饥荒年代——那年头儿每月25日可以“借粮”,每到25日去粮店借粮者络绎不绝,很多人家的米缸空无隔夜粮,不得不借购自己下月的口粮;那年头儿过年时才能吃上几斤“富强面”和好稻米,才能吃上每户凭本供应的两只冻得像出土文物一样的死鸡和几斤破了肚子的带鱼。这样的记忆,就今日生活水准而言,该是不堪回首的往事,相信谁也不会忘记。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正是这些经历过“节粮度荒”和“上山下乡”、不会忘记过去的人们,其中不少人成了今日大肆浪费粮食的主角。他们当中有的是富裕起来的“中产”或“大户”;有的是国家企事业单位的干部,他们绝对知道“汗滴禾下土”的道理,但糟蹋起粮食来毫不手软——公司请客、单位会餐,满桌饭菜能被吃掉一半就不错,而且无人打包,剩下的弃为整桶的折箩,这场景20多年来记者目睹过很多。农村,按说该是珍惜粮食的地方,农民出身的人们至少也得尊重农民的劳动,但同样令人费解,如今农村浪费现象也是触目惊心——不久前记者调查婚俗现象,发现天津周边地区,好多地方结婚喜宴连吃3天,大棚一支,数十、甚至数百食客一日两餐,顿顿都得货真价实,绝无上一顿撤下的剩菜,剩菜剩饭没人、也没工夫打理,全都变成了猪食。这究竟是怎么了?缺粮少油的日子没过去多久啊?难道真的是全都忘了吗?

  有关餐饮浪费之现象,世人有目共睹,媒体揭露性报道也已铺天盖地。记者不再罗列浪费之举,而欲探寻造成这种“中国式浪费”的心理和动机。不想采访起来却屡有碰壁,就连相熟多年的一些朋友,一听这一话题,或找“工作太忙”之托辞,或干脆明说“这事我不好讲,你找别人吧”。即使接受了采访的,也再三叮嘱“千万不要署名”,理由是“哥们儿还得混呢,不想挨骂”。起初记者纳闷,后来顿悟:请客吃饭乃中国根深蒂固的一种习俗和文化,反浪费可以,禁吃饭没门儿,很多人、特别是那些“场面人”,永远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脱不开吃请和请客的怪圈,他们不敢在报纸上大谈什么“舌尖上的浪费”,不想在日后的酒席上成为别人的笑谈。一位老朋友非常坦率地对记者说:“谁不知道浪费是不对的?但明知连自己都无法做到的事情,你批它干嘛?”

  “舌尖上浪费”竟是无奈之举?

  国企某集团一位副总是记者少年时代的老同学。记得小时他家孩子多,月月缺粮,每逢开饭他母亲掌勺,一人一份儿,连吃饺子都要论个儿分,吃半截儿他母亲就喊:“喝汤喝汤,用汤灌缝儿。”后来他去农村“插队落户”,回家探亲总要背回大包小裹的粮食,不然家中没他的口粮。那时他最大的梦想,是每顿都吃白面馒头,或是让他敞开地吃够一顿肉馅饺子,或是让他自己一顿吃上一整只烧鸡。可他现在,一进饭店就没了胃口。

  今年春节此君请客,老同学请来一大帮,美味佳肴一大桌,对虾海蟹应有尽有。席间他总催大伙多吃菜,说“后面还有,不然一会儿没地儿搁”。但他自己却只端着酒杯或茶杯,很少动筷儿。有同学开他玩笑说:“你怎么不吃?显你吃过见过?忘了你当年挨饿的德性了?”最初他笑而不答,后被大家一句“你小子难道是出家了”逼出了实话,他说:“不是我狂妄,而是我如今一进饭店、一闻餐厅这特殊的气味儿,我就开始反胃,不吃还好,一吃准难受。所以我宁肯完事回家去喝老婆给煮的稀饭。”

  酒过三巡后,扯起“舌尖浪费”的话题,这位常年浸泡在官场和生意场的副总同学对记者说:“你只看到了餐桌上的浪费,你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浪费吗?媒体一批就是‘公款消费’,当然了,这也的确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有时它并非是最主要的因素,因为假如你主观上不想浪费的话,你完全可以把‘公款消费’做到不浪费。问题是很多时候我们明知是浪费,而且是巨大的浪费,但又故意去为之。

  “首先让我告诉你这餐桌上为什么会有浪费?‘舌尖浪费’我理解是两重含义:一是山珍海味地大吃大喝,过度消费浪费钱财;二是面对山珍海味不吃不喝,好东西全都变成了折箩。

  “头一个问题,是官场的腐败,这不用我多说。仔卖爷田心不疼嘛,20年以前当小干部时就盼着有人请客吃饭,解馋啊,那时工资低,供应少,谁家舍得大吃大喝?所以就指望着单位会餐或是公款宴请。公款,不吃白不吃,不吃,说你傻;吃了,没人追究你的责任。而人的欲望又总是不断膨胀的,口福这东西,绝非几次就能过瘾,相反其要求还会越来越高。因此只要是没人限制,无人追究,这吃的问题就会像一场运动一样,永远持续地发展下去,面儿越来越广,级别越来越高,不管你有多么高档的宴席,它都会有人来吃。这几乎已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因为中国的企事业单位里,把吃喝的钱打入成本或办公经费的方法有的是。就算你有纪检和审计,我还有私藏的‘小金库’呢。

  “不过我最恨的是第二个问题,即把满桌好菜变成垃圾。你说那饭钱那么贵,有的一道菜就是几百元,已经有浪费的含义在里面,你们把它都吃了不好吗,干嘛要扔掉造成第二个层次的浪费?实话告诉你,不是不吃,而是吃不下去了。以我为例,就眼前这桌菜,我真是吃不下去,为什么?早就吃腻了。你知道我一年要应付多少个饭局吗?现在天天想怎样躲开明天的饭局。过去一听去哪家高级饭店就兴奋,说寒碜点,前一顿都不怎么吃饭,现在谁能替我去应付一个饭局,我使劲地谢他。原因两个:一、长年累月三天两头地吃,什么东西都吃腻了,特别是醉酒之后,一连多少天,别说吃饭,一闻那餐馆的味道就想吐;二、每年一体检大夫就说:‘脂肪肝、高血脂……不能再吃了,再吃你就悬了。’开始不听,酒桌上为烘托气氛还吹什么‘不醉不是男子汉’、‘为了哥们儿和友谊,宁肯献出自己的胃’,后来不听也不行了,因为真的把胃口给‘献’出去了,饭店菜品油太大,一吃就难受;三、人到中年,身体渐有诸多不适,意识到该保养身体了,一想脂肪肝、高血脂等都和过去那些酒席有关,从心理上对饭局有了抵触的情绪。再加上得知养殖业泛用抗生素,饭店厨师滥用化学调味剂,酒里净是假酒,等等,更加不愿吃外边的饭了。我敢说,像我这种情况的人,全中国千千万,大家好多饭局不能不去,去了又不想吃,你说那满桌的饭菜不扔怎么办?打包?20年前行,10年前也凑合,现在极少有人干这事儿,扔就扔吧,司空见惯了;家里的条件也都好起来,谁吃你带回的折箩?再说谁知跟你一起吃饭的人是否有病?谁知你们吃饭是否都用公筷儿?因此那满桌的饭菜不得不扔。说实话,挨饿的滋味儿我没忘,起初我也心疼那饭菜,尤其是粮食,但没办法,你一个人扭转不了这局面,时间一长,也就麻木了。”

  不良的宴请习俗及心理

  原来这浪费居然也是拥有一定理由的,不是成心想浪费,而是迫不得已。记者采访发现,宴请在中国已成一种特殊的文化,逢事必吃已是中国的一大习俗,特别是在职场公关和生意谈判上,宴请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包间是密谈“私事”的“第二会议室”,酒席是讨价还价的“第二谈判桌”,此时宴请的意义已不在吃喝本身,其级别的高低、规模的大小,关系着某些事情的成败;此刻浪费与否也和胃口无关,醉翁之意不在酒,再贵的饭菜,与其所要达到的目的相比,皆算是小钱儿。

  先前采访的那位副总,酒桌上继续对记者说:“就社会而言,天下没有白请的宴席。请客的,吃请的,一到酒桌上,各有各的心理,比如说眼前这桌菜,大伙说浪费,我难道不知是浪费?但我弄简单点,让大家最后吃得盆光碗净的行吗?首先是我的自尊心受不了,我不想摆阔,但老同学多年不聚,我最起码的心理是愿让大家看到一个慷慨好客、并且是具有这个能力的我;其次恐怕是大家也不饶我,会骂我‘你小子干到这份儿上还穷抠’,得,咱别节约,我花钱请客干嘛还要得罪大家呢?此事放大到社会的人际交往上,其背后的利害关系就会复杂到多少倍,宴请绝非是简单的吃饭,而是一个重要的事件。譬如,你的上司来了,或是能够管着你的什么部门的人来了,你的宴请够不够等级?他嘴上说着‘别太铺张’,心里却在以此衡量着你对他的态度。要知道那些人物可是到处都走的,到哪都是以很高的级别招待他,到你这儿招待水平不高,那对方就要猜测你是怎么回事了,至少会认为你眼里没他。所以招待的水准一律是往上走。同样,我们去吃请的时候,也是看对方宴请的规格和标准,对方搞得很排场,你心里就觉得舒服,至少是自尊心得到了满足。这就是中国宴请背景的一大奥秘。”

  其实,相似情景同样存在于民间。中国人本来就好客,经典表现是在宴请上特别慷慨,哪怕自己回头再去“窝头咸菜”。再加上“物极必反”,我们过去总为请不起客人吃饭而尴尬,今日富裕了请起客来一定要大大方方,痛扫昔日之寒酸。坊间流传笑话说“假如有了钱,豆浆我要买两碗,喝一碗,倒一碗”,其实这也并非完全是笑话,而是一些人的心理写照。所以才会出现餐桌上过度地大吃大喝,出现某些地区那种结婚要连吃三日的奢华之象。而任何事物,一旦演变成习俗,就会积重难返,譬如说这宴请,当奢侈之风在整个社会形成后,你想免俗就会被视为“吝啬鬼”。于是,即使那些不想在“舌尖上浪费”的人们,迫于习俗的压力,也要在宴请时作出违背个人意愿的事。日前有位东北同行来津采访,记者请他吃饭。得知此君好食涮羊肉,那就涮羊肉,吃多少涮多少不浪费。岂料酒足饭饱后对方问一句:“你们天津人请客,都兴涮羊肉吗?”其言外之意,不言而喻。

  腐败助推“舌尖上浪费”

  中国式“舌尖浪费”的形成,除受社会习俗的影响和有公款消费的支撑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因素?

  某私企老总也是记者的一位朋友,幼年时代他生活极苦,昔日的贫穷与饥饿像挥之不去的噩梦,时而仍会闪过他今日的梦境。平时他生活非常俭朴,虽已腰缠万贯,却连吃剩的几口方便面都不舍得倒掉,堪称是“千万不要忘记过去”的典范。但他请起客来又挥金如土。一次他对记者说:“我不得不这样,私企的经营处处求人,当今社会,凡有求人处,你就得请客吃饭。就算你不求人,逢年过节时方方面面凡是管得着你的部门,也都会打招呼给你说‘怎么样?聚聚吧’,此时你不‘聚’就会得罪人,说不定就会有点麻烦找你。而且一‘聚’就得去那高档的地方,吃得高级才行,因为对方特别看重你宴请的规格和标准,以此衡量你对他的敬仰和臣服。而且你决不能饭后打包,因为这些人不愿和‘财迷’的人打交道,你一嚷打包在他们眼里就是‘财迷’。这似乎已成中国社会的一种潜规则,我非常厌恶这样的潜规则,一年下来扔进饭桌的钱多达数十万,而且扔掉那么多的饭菜,我心疼,但我有辙吗?你还想办事儿吗?我就只好把这钱权当‘投资’了。”

  诸如这位老总的陈述,记者听到过很多,原来有些奢华的饭局,并非出自请客者本意,是腐败之风逼迫的结果。

  谈到腐败与宴请的关系,还有一个贿吃贿请的问题。一位曾经工作在中纪委、办过很多大案要案的同志曾对记者这样说过:“我们不敢讲天天去那豪华酒店赴宴的干部全是贪官,但我们已经知道了,几乎所有的贪官,最初被拉拢、被腐蚀的地方全是在酒桌上;其后他们出卖国家权益沦为贪官的那一刻,几乎也都是在喝酒的时候。早年间‘请客吃饭’在中国曾被定义为是腐蚀干部的‘糖衣炮弹’,而且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警惕这种‘糖衣炮弹’。可惜现在早已没了这样的意识,吃请在很多干部的眼里是小事,这就给无数别有用心的人提供了机会,比如要求升官的、要求什么项目的,等等,全以请客吃饭为接近领导干部的方式,而为达到他们的目的,在宴请的规格上这些人往往是不计成本的。你想他都不计成本了,还会考虑什么节约的事情吗?”

  “舌尖上浪费” 拥有庞大“后备军”

  在中国,餐饮浪费除集中表现在餐馆饭店过度消费的酒席上,还突出表现在机关和学校、特别是大学的食堂里。日前记者去天津某大学其中一座食堂就餐,随便采访正收拾着剩饭的两位清洁女工,她们告诉记者:每天中午,仅她们所在的这一楼餐厅,扔掉的早中餐剩饭就有8大桶,那桶半人高,容积大概四五十公斤。记者站一边观看,发现吃空餐盘者极少,有些饭菜没动多少就被送到清洁女工这里,后者把餐盘往桶里一倒,剩米饭、剩馒头和花卷瞬间变成垃圾。此校两座大食堂,每座两三层,仅这一层扔掉的剩饭就有8大桶,所有楼层加起来该有多少桶?天津数十家大专院校,全国数万家大专院校,加起来浪费的饭菜该有多少?

  学生吃饭绝非公款消费,为何也会如此浪费?其原因一是上行下效,当整个社会从南到北、从上到下都在那儿大吃大喝地铺张浪费时,还有多少人能给青少年作出节省粮食的榜样?其次是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某些养育方式,也使很多青少年自小养成不良的饮食习惯。过去供应短缺,加上孩子多,家家父母自小教给孩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糟蹋粮食的孩子会受到家长的责骂,甚至是惩罚。等到独生子女的时代,家家娇生惯养,很多孩子吃饭挑食,养成了不吃就扔的习惯,“不好吃的东西凭什么让我吃!”在他们眼里似乎已成“公理”,以致到学校的食堂后,稍不合口的食物随手就扔。记者不止一次看到,有的大学生饭菜端来吃上几口后不满意,立刻把餐盘一推,重新去买其他的饭菜;有的干脆一次性买来好几份菜,拣其中对口儿的吃点,其余全部倒掉。

  万千大学生是建设祖国的后备军,他们马上就要走向社会了,他们早在家里、在学生时代就已养成了“舌尖浪费”的恶习,试想他们是否也会成为整个社会的“舌尖浪费”的后备军?结果应当是肯定的。

  亟需铁律 控“舌尖”

  如果说电影《一九四二》让人忆起了缺粮的时代,那么央视春节期间打出的一条公益广告更是让人震惊,那广告写道:“我国个人和家庭每年浪费约110亿斤粮食,相当1500万人一年的口粮。”中国人怎么突然变成了这样?不少人开始扪心自问,开始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也是,今日之中国,是否已真正富裕到衣食无忧的程度?答案远非如此,粮食的危机永远都在笼罩着我们这个人口大国。天津粮油学会会长、原天津市粮食局局长孙瑞对记者说过,我国粮食供应始终处于紧平衡状态,潜在的自然灾害,永远都在威胁中国的粮食安全,一旦遇到极端的大旱大涝,油粮的供应就将面临极大的考验。全世界恐怕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重视粮食的生产,免除农业税,贴钱帮助农民买农机,高价包收农民余粮,大力发展农业科技,等等。但就这样,也只是解决了温饱的问题,绝无可供糟蹋的余量。国家安全部门某负责人告诉记者说,战争的阴影也始终在威胁着中国,而历史也早已告诉人们,一旦发生战争,粮食安全必将受到极大的冲击,因此我们永远要有备战、备荒的思想意识和物质准备。美国原国务卿基辛格早就说过,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所以,在中国,谁也没有浪费粮食的权利,不管你拥有什么样的理由和借口。

  其实,有关节粮的大道理谁都懂,问题是一到实际中又都我行我素。有人说要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倡导餐桌文明,事实证明,公款在那,诱惑在那,而且有着那么多的理由和动机,想靠思想教育就把大吃大喝的问题给解决了,门儿都没有,空洞的说教改变不了数十年来业已形成的习惯和风俗。因此,解决“舌尖浪费”的问题,依记者观察和分析,认为除宣传教育手段外,还是要靠法制的手段。譬如支撑着“舌尖浪费”的两大支柱,一是公款消费;二是贿吃贿请,那为何不制定出严禁公款吃喝和吃请的铁律,以摧毁那两大支柱?国家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把公款装进个人腰包算贪污,把公款投在酒席上吃掉、甚至是扔掉却相安无事,这难道不是法治管理上的漏洞?纪检部门对允许党政干部收受礼品的规格作出了具体的规定,而某些党政干部接受他人宴请的标准,通常远远超出所规定礼品规格的限定却无人过问,这算不算是廉政建设上的漏洞?如今,即使仅为解决“舌尖上的浪费”、扭转中国不良的宴请习俗,也应考虑如何修补这两个漏洞了。

  日前,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纪委全会上强调“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随后中纪委颁布要求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八项规定”,全国公款吃喝风随之顿减,很多饭店的包间原先紧张到需要数日前预定,并设有很高的“最低消费”,如今变得随去随有,并且取消了“最低消费”的门槛。随后,今年“两会”厉行节俭朴实之风,这些都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其实,并非所有人都愿像败家子那样肆无忌惮地挥霍浪费,回家后他们也会“萝卜白菜”地过得节俭和清淡,只是迫于社会不良习俗和职场不正之风的压力,才会作出一些违心的事来,正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因此,很多人也希望能够出现一股强大的、来自党纪和国法的正能量,给他们拒绝腐败、抵制不良习俗和不正之风的勇气和抓手。

版权所有©浙江广诚律师事务所2008-2024保留一切权利

浙ICP备11028737号